您的位置:
> 文章详情页

低频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发布日期:2021-06-09 11:31:31   浏览量 :583
发布日期:2021-06-09 11:31:31  
583

低频噪声比我们熟识的普通噪声对人体有更大的危害。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低频噪声的特点。顾名思义,低频噪声就是频率很低的噪声,它波长长、频率低,衍射能力强,能量衰减少。
1. 频率低――通常超出人的听力范围,在吵杂环境中不易为人觉察。
2. 衍射能力强――穿越障碍能力很强,隔声屏,所谓的隔声玻璃,一般的建筑物,甚至体量如白云山大小的障碍物,通过衍射的方式而跨越过去。
3. 能量衰减少――可传播得很远。
4. 接近人体器官共振频率――对人体影响最大的作用方式就在于此。当其频率低于14赫兹时就是次声波了,人体器官的共振频率范围就在10赫兹左右,有的发达国家在研发一种次声武器,其杀人方式就是利用次声波引起人体器官的共振,达到一定能量时可将人体器官震碎。据资料显示,外国研发的试验型次声弹在模拟战场上空引爆后,将坦克内的生物体内脏震碎而坦克却完好无损。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高速公路、交通繁忙的市区在各种发动机噪声,车辆震动,路噪声源相互叠加、作用产生大量的低频噪声。其能级足以对人体产生伤害,由于人体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只要接触时间不长,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长期生活在高速公路边的人,身体自我修复的速度跟不上受伤害的速度,这些人可以说就是在等死了。
以上所述并非危言耸听,大家可在“百度”上搜索一下“低频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里面的内容大家可以研究研究,广州市也有专家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要对此引起重视,任何事情都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去对待。因为现在的环境评估还没有将其列入法定的评估项目,可能在一两年后问题突显时就不是亡羊补牢了,因为挽救生命是刻不容缓的。“生命无价”是全人类的共识,特别是我们国家更应该是全人类的表率!


案例1:变电箱对人体的又一严重危害!!!

[公平世界发表于 搜房网上海业主论坛旭辉新构想(旭辉雅苑)]

低频噪音致出生仅9天的宝宝死亡
前2天看到家住北京市崇文区富贵园8号楼的一位先生已将富贵园开发商告上法庭,原因是楼下水泵发出的低频噪音致他家出生仅9天的宝宝死亡。业主索赔30多万元。可我们都是有孩子的父母了,我们都深深知道这30万元是无法弥补怀胎10月一朝分娩孩子却不幸夭折的痛苦的。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事实就是,这位先生早就发现了低频噪音的源头是设在他们那栋楼地下室的水泵所产生的,为此这位先生早就将开发商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损失并停止损害,最终胜诉获赔2000元人民币,并判令开发商作出整改。而在致他家孩子死亡后才发现,开发商所谓的整改措施就是在铁栅栏上加了一块木版(这里再一次体现了开发商的黑心,和对法制社会的淡漠)。这里真的对那位先生表示深切的慰问,也再次声讨可恶的开发商。
原来对什么是低频噪音不甚了解今天认真查了一下才发现真的很可怕,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低频噪声源主要有四大类:电梯、变压器、中央空调(包括冷却塔)及交通噪声,一般是指频率在500赫兹(倍频程)以下的声音。低频噪声对生理的直接影响没有高频噪音那么明显,但是近来国内从事低频噪声研究的专家指出,低频噪音会引起头痛、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目前,国内声环境质量标准及其监测方式主要是针对高频噪声的检测,低频噪声因分贝数并不高,导致经常有市民被噪声折磨却投诉无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低频噪声就已经悄悄地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当时一些开在居民区的"卡拉OK厅"和"迪斯科舞厅"生意兴隆,尽管那些娱乐场所里有着厚厚的墙纸和各种隔音设备,但阻挡的只是属于"高频"的歌声,而低频噪声,比如歌舞厅内的鼓点震动声却可穿墙透壁,直达市民们的客厅、卧房等处。此外,随着城市道路、桥梁以及各种大楼的建成,特别是在一些住宅小区内,电梯和那些本来置于楼外的变压器房、水泵纷纷被移入居民楼内,使用时产生的震动就形成了低频噪音。中国疾控中心环境影响评价室主任窦燕生特别对记者指出,现在有很多的高层塔楼使用的都是二次供水,这种利用高压水泵供水的方式会产生很强的震动低频噪音,尤其对四层以下的居民会产生很大影响。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王秋菊博士告诉记者,低频噪声按传播途径主要分为结构传声、空气传声及驻波,其中驻波危害最重。对于楼内变压器、水泵等造成的结构传声,可以在安装电梯、变压器、水泵等的时候加上减震措施,最好是将这些装置安装在楼外;对于空气传声,可以在房屋的窗口上安装通风隔声窗来改善。低频噪声不容易衰减,窦燕生主任对记者说,凡是噪声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低频噪声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但是,现在这种低频噪声所产生的危害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窦燕生主任举了一个例子,低频噪声不像紧急刹车声和迪厅音乐那样刺耳,但二者都会产生声压。高频噪音随着距离越远或遭遇障碍物,能迅速衰减,如高频噪音的点声源,每10米距离就能下降6分贝,马路上的线性声源每10米也能下降3分贝。而低频噪音却递减得很慢,因此能够长距离奔袭和穿墙透壁直入人耳。低频噪声造成慢性损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喉科医师孟庆书告诉记者,噪音污染已经是世界七大公害之首,而低频噪声对人体是种慢性损伤,更不容忽视。低频噪声由于可直达人的耳骨,而且会使人的交感神经紧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人被迫接受这种噪声,容易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如果长期受到低频噪音袭扰,容易造成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各种神经官能症,甚至影响到孕妇腹中的胎儿。很多人抱着忍一忍的态度是十分不正确的。
所以真切的奉劝大家在选房时一定要注意自己所选的房子下面有没有这些低频躁声的污染源,记住自己一定要认真调查,售楼小姐是绝对不会和你说的。



案例2:变压器对人体的危害

PCB在19世纪被发现。当时汽车开始广泛使用,人们对汽油的需求日增。汽油是由原油提炼出来的,在提炼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苯。苯加热后,若再加上氯,便会产生一种新的化学物,名为多氯化联苯基(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到目前为止,PCB有209种相关物质,按所含氯离子的数量和加插的位置而有不同编号。

性质及用途

      PCB是一种工业化学品,性质如下:

    1. 传热力强,但不传电。

    2. 不易燃烧。

    3. 性质稳定,不会有化学变化。

    4. 不会溶于水,属脂溶性物质。

基于上述性质,工业界最初视PCB为天赐宝物,被广泛使用,用作电介质,置于电容器及变压器等电子仪器内,或作为热流交换液以调节仪器操作的温度。

初期,人们不知道PCB具毒性,并无加以防范,同时将大量的PCB废料倾倒在海洋里,直至生产PCB的业内工人开始相继生病,以及环境学家发现海洋的生物里有PCB含量时,人们才开始注视PCB带来的问题。

        PCB如何进入人体

陆上堆填区内积存不少PCB废料,会释出气体。久而久之,这些废料会流入湖泊或海洋内。虽然PCB不溶于水,但却溶于油脂,以致在海洋中的生物体内积聚,特别是体积较大的生物,如鲨鱼及海豚等。我们进食这类深海鱼、或进食其它受污染的食物,包括乳类产品、肉类脂肪、油质等,便会吸入PCB。摄入的PCB主要储存于人体脂肪组织,怀孕时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亦释放于人奶中。

    PCB对人体的影响

肝、肾造成伤害

皮肤引致粉刺、红肿、影响色素

眼睛红肿不适、分泌物增加

神经系统反应迟钝、手脚麻痹震颤、记忆力衰退、智力发展受阻

生殖机能干扰荷尔蒙分泌,降低成人的生殖能力,初生婴儿易罹患上天生缺陷、日后生长亦较缓慢

致癌特别是肝癌。国际癌病研究组织已将PCB列为可能致癌的物质

对PCB的管制

      1976年,美国国会立法禁止生产、出售及分发PCB。

      1980年代起,多个国家,如荷兰、英国及德国,均对PCB实施限制。

不过,即使实施了限制,在1984-89年间,每年的全球生产量仍有2,200万磅。似乎要全球停止生产PCB,仍未可行。

结论

      PCB的污染,是多年来累积下来的恶果,可以说是全球性的,几乎所有食物都多少受到污染,实在很难完全避免。我们所能做的,是注意所进食的食物,增强对环保的认识及关注,希望促使决策者能作出适当的管制。

我们小区内新建的两台变压器(10KV,400KVA),距居民楼仅4米,中间连墙都没有(正对主卧阳台)。产生的噪音和辐射是否对人有很大影响呢?我在网上也查了一些资料,不知是否有理,请各位行家指正,另外是否有什么好办法?

查到的资料:

对变压器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能否进行环境保护管理?


严律师:

随着危房改造,我市相继建了一些新的居民小区。由于小区内的变压器离居民住宅仅一墙之隔,结果产生噪声扰民现象。但监测结果表明,居民室内噪声基本符合厂界噪声标准(居民文教区)。然而居民仍然反映变压器的运行使其浑身乏力、记忆力减退,并出现易激动等症状,因此强烈要求环保部门处理。我们认为这是变压器运行过程中电磁辐射污染造成的症状。请问:对变压器造成的污染,除了适用噪声标准进行管理外,能否适用《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管理时适用什么标准?采取什么手段管理?


银川市环境监理所刘军

刘军同志:

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除了会产生环境噪声外,确实还会产生电磁辐射。如果这种电磁辐射超过规定的能量限值,就会形成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污染能造成许多危害,其中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压、血相失调,甚至损伤眼睛。你来信中所说的居民浑身乏力、记忆力减退、易激动等症状可以说是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危害的常见症状。为了防治电磁辐射污染,国家除在《环境保护法》第24条中作出了要求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的规定外,国家环境保护局还于1997年3月25日发布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管理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该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的“电磁辐射”就包括“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因此,对变压器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是可以按照该办法进行环境保护管理的。管理所适用的标准为1988年发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该标准第2条中规定了公众所受电磁辐射照射在一天24小时内任意连续6分钟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这里的“比吸收率”,是指生物体每单位质量所吸收的电磁辐射功率,即吸收剂量率。为了便于监测,该标准还规定了公众照射导出限值,即在一天24小时任意连续6分钟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平均限值。如果电磁辐射体(场)的辐射超出标准限值,就说明存在电磁辐射污染,也就应当让从事电磁辐射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按照《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管理手段有:

(1) 要求建设或者使用《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中所列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或者设备的单位和个人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申报登记制度。

(2) 对1997年3月25日之前已经建成或者在建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或者已经购置的电磁辐射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污染严重的,要求其采取补救措施;难以补救的,要依法关闭或者搬迁。

(3) 对发生电磁污染事件,影响公众的生产或生活质量,或者对公众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由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依法责令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4) 对在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反法律规定,造成或可能造成电磁辐射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另外,受到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和个人也有权要求污染者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查、调解处理与污染者的纠纷;调解处理不成的,当事人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之间的电磁辐射污染纠纷也可以不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处理,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严律师

我在这里补充一点:

这位律师有一点遗漏了:

变压器的环境污染除了律师所说的热效应之外,

还有非热效应:

我查阅了一个2002全球辐射研究大会的论文集,

得到几个总结:

工频(50HZ)电流对人体的影响与高频(如基站,微波炉)原理不大一样,后者主要是热效应。前者是强低频磁场,但目前低频磁场对人体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有理论认为是通过细胞膜的电平变化直接发生作用;有理论认为是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如催化癌细胞白血球的产生等等。

这个的测量不是以mw/cm2为单位的,而是以uT(微特拉斯)为单位。

多数科研试验发现,0.1微特拉斯为一个阀值。

超过了,儿童白血病发病率会上升到2-4倍,其他如乳腺癌发病率也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1974年,从事儿童白血病课题研究的流行病学家南希沃特海姆多次发现:白血病患儿家庭的庭院内往往装有电力变压器。而一份来自加拿大-法国的联合调查表明电磁辐射与白血病的发生有着相关性。当今的人们也有一种共识:在视屏前工作或在电磁场强大的地方工作,人会更易有疲乏无力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的产生。


昏了半天,只看明白一个内容:本主想讲的是居民小区里的变压器。而“严律师拿来吓人的是“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吓吓人就是当然的了。

试想:民用的变压器,用了不是一天了,安装的也不是一台了,更不是中国·南京的独有。假设一下,如果有如此的危害,最起码,每一个居民小区里有十户以上属于不能排除“危害”的范围,试想,南京每年得有多少人得病于斯,死于斯!

所谓专家的观念,在许多时候,只是个人的观念,既不代表科学,更不代表现实。被全世界广泛使用的民用低压变电器,存在已然有百年历史,我是没听说,有因此得白血病的。

引用严律师的文章错误在于,将变压器等同于电磁辐射,将民用低变电等同于大型高压变电系统。想吓人的最好办法是偷换概念。

而更可怕的是,严律师将自然界最为普遍的电磁现象等同于电磁辐射污染,将原本无处不在的电磁场现场等同于杀人恶魔,如若如此,严律师又何以生存至今?

为之,觉得楼主大可不必为严律师吓倒。

我家旁边就有一台变压器,多年了,好像没有影响,国家在变压器安装方面应该有标准和规范的,安装变压器也不用环保局审批,每家都要用电,哪变压器安在哪里? 


案例3:上海低频噪音扰民成顽症环保法规存真空亟待解决

上海新江湾城数百位居民从去年开始被神秘的低频噪音干扰无法正常休息,今年4月至5月,低频噪音最为肆虐的时候,“白天吵得人难以集中精力,晚上吵得人睡不着。”业主吕先生对记者说。上海市区环保部门受理业主投诉后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排查了附近的大学实验室、轨道交通M10线工地、在建小区工地、黄浦江对岸的吴淞船厂等十余个可疑对象,至今未找到噪音的源头。
  如今,低频噪声越来越多地困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目前我国对低频噪音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市民投诉无门。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扭转低频噪声污染问题无法可依的局面。
  

案例4:受“怪声”干扰六年苦不堪言
  家住上海嘉定区清河路109弄小区业主陆一康已经被一种怪声足足折磨了将近6年。“像是远处停靠的汽车发动机声响,先是嗡嗡低鸣,然后逐渐变响,出现一种擂鼓的节奏,随后变成轰鸣声,甚至能感觉到楼板在一起震动。”陆一康这样解释这种经常在晚上几乎将自己折磨至崩溃的怪声。
  他说,和普通的噪音不同,这种声音会让耳朵发胀并直刺耳膜。他曾到医院做过检查,在常规频段没有发现听力和家人有任何异常。为了找到声源,他采取逐一排除法,在深更半夜偷偷地对整栋楼每一户邻居拉闸断电,证明声源不是来自42户邻居。之后,他终于发现噪音源竟然是小区外一家饭店内冰箱运转的声音,而这家饭店距离他家足足有60米之远。相关部门来实地查验后认为,冰箱本身并不存在噪音超标的问题。尽管饭店已经在冰箱底部加了层软垫,以缓解震动。但噪音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日渐提高,低频噪声扰民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入夏以来,噪音的投诉在环境投诉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低频噪音的投诉比例也较往年增多,而环保部门只能对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噪声进行监督。
  专家表示,低频噪音与普通噪音(高频噪音)相比,最大的区别是高频噪音随着距离渐远或遭遇障碍物能迅速衰减,而低频噪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空气分子振动小、摩擦比较慢、能量消耗少,所以传播比较远,并且能够轻易穿越墙壁、玻璃窗等障碍物,长距离奔袭和穿墙透壁直入人耳,通常在夜深人静或较为安静的时候,容易感受到低频噪音的干扰。住宅小区的低频噪音源主要有五大类:电梯、变压器、高楼中的水泵、电器及交通噪音等。

案例5:低频噪音危害人体不容忽视
  上海新华医院耳鼻喉外科副主任医师李蕴表示,低频噪音可直达人的耳骨,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工作可引起噪音性耳鸣,使人听力下降。但他表示,陆一康的这种情况究竟是属于对声音极为敏感的人,还是属于低频为主的耳鸣,应该进行科学的听力检测,因为人耳蜗在病变时,增加同样的声强,有耳蜗病变的人会比正常人感觉响度更加明显。
  “低频噪音就像"慢性毒药",伤人于无形。”五官科专家说。相关研究表明,低频噪音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低频噪声穿透能力极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引发供血不足、失眠、头痛、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症状。同时,高血压、忧郁症等疾病都可能会随之而来。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低频噪音污染问题,有关专家表示,过去我国城市将环境污染的注意力较多集中在治理水、气、垃圾的污染上,往往忽视声污染。其实噪声同样危害人类健康,是诱发疾病的一个原因。安静已经成为市民居住生活的重要标准。

案例6:治理“低频噪音”法规存在真空
  卢先生家的正下方地下室是小区空调和生活热水泵房。入住后空调和水泵发出的“嗡嗡”声让他和家人寝食难安。他委托相关机构对噪声进行测试,夜间室内噪声值为34分贝。卢先生将开发商告上法庭,不料却败诉,因为按照现行法规,城市1类区域室内噪音限值白天不超过45分贝,夜间不超过35分贝。
  目前,低频噪音所产生的危害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去年10月1日,国家颁布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等相关噪声标准正式实施,首次将低频噪音污染纳入监管范围,在分贝测量基础上,增加了低频段频谱评价。但其中涉及低频噪音污染的问题仅涉及楼内的结构传播,对于通过空气传播的低频噪音却无能为力,使得相关部门在处理低频噪音时缺乏必要的政策依据,导致居民被噪音折磨却投诉无门。
  记者从上海市环保部门了解到,低频噪声因为分贝不高而导致市民投诉无门的状况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涉及制止低频噪音污染的新标准正在制订。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订关于社会生活噪音控制标准及测量方法方面的法规,一旦这部新标准出台,低频噪音污染问题无法可依的局面将得到扭转。而政府的职能部门在这一标准未出台前,可以利用国家现有的包括《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健康住宅设计要点》等规定,主动处理低频噪音对人们的伤害问题,尽可能地维护人们的健康。

  据专家介绍,低频噪音是指频率在500赫兹(倍频程)以下的声音。在人耳范围内,从20Hz至500Hz是低频,即在一秒内震动20到500次所发出无规律的声音称之为低频噪音。低频噪音按传播途径主要分为结构传声、空气传声及驻波。结构传声是指安装在大楼内的变压器、水泵、中央空调主机通过居住大楼的基础结构大梁、承重梁将低频振动的声波传导到各家各户。空气传声是指低频噪音通过空气直接传播到小区住户。驻波是指低频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射形成驻波。


调查情况:低频噪声的伤害 居民显得很无奈

近日,记者从市环保部门了解到,市民投诉较多的是高频噪声,而对低频噪声投诉的市民则很少,但每次接到市民关于噪声的投诉,经过环保部门监测,大都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据相关专家说,低频噪声对人体有害,尤其对孕妇、小孩和老年人影响更大。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电梯、水泵、空调在运作时产生的低频噪声会给人们带来一定危害,小区内变压器在运作时产生的低频噪声对人们的伤害更大。
    近日,记者来到回祥小区14幢,一位女士就附近的变压器发出的噪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噪声肯定有点,但影响并不大,也不知道是否有害,不过,到晚上感觉会明显点。”随后,记者走访了4个小区,只有少数居民认识到低频噪声的危害,但他们显得比较低调。
  不过,也有部分居民对低频噪声显得很无奈。家住火车站附近的李先生无奈地向记者诉说:“每当听到窗户旁水泵的声音,我的心都揪起来了,让我们感到头疼,老伴无法忍受。我们向环保部门投诉,环保部门来人了,并进行了检测,结果却说这种噪声不超标!你说我们该怎么办?每天都觉得日子特别难熬啊!”
“变压器安到我家窗户边,距窗户仅有米把远,嗡嗡的声音不大不小。现在是冬天,影响还小些,一旦到了夏天,用电高峰到了,窗户开了,到时真烦死人了!买房时向售楼人员询问过变压器的问题,当时她给我们的说法是这个(噪声)肯定不会有问题。后来,我看准了小区里有一块相当大的‘绿化地’,并且距离居民楼较远,我想可以将变压器迁到那里。但是别人对我说,因为小区内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如果将变压器改迁到‘绿化地’,小区内绿化面积就达不到要求,况且迁移费用也很高,开发商不可能出钱迁移。我想,为了家人的身体健康,让我自己出一部分钱也行啊。”一位小区住户向记者烦恼地倾诉着。
  为此,记者夜间体验了变压器噪声的影响。在腊树园小区,记者来到一个紧邻窗户的变压器旁,站在距变压器一米远的地方,仍明显听到“嗡嗡”的声音,虽然不怎么刺耳,但感觉很不舒服。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城区现有居民小区80个左右,居民用变压器800多个。1997年12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我市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分区划分调整意见》。该意见将我市分为4类标准适用区。其中1类标准适用区主要包括大湖、菱湖新村居民生活小区、菱湖风景区等;2类标准适用区主要为城市中心商业区、菱湖南路以南与莲湖公园隔路相望的混合区;3类标准适用区是由三个工业集中区所构成,分别是城东工业园、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北石化工业区。4类标准适用区由城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所构成,共有14条交通干线。另外,安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共分“0、1、2、3、4”五类。其中,“0”类昼间为50分贝,夜间为40分贝;“1”类昼间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2”类昼间为60分贝,夜间为50分贝;“3”类昼间为65分贝,夜间为55分贝;“4”类昼间为70分贝,夜间为55分贝。


结论: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

这种症状,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

噪声会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胃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引起胃溃疡。噪声对人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有不利影响,据调查,3岁前儿童生活在7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他们的心脑功能发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噪声环境下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要比安静条件下的儿童低20%。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此外,噪声还对动物、建筑物有损害,在噪声下的植物也生长不好,有的甚至死亡。

具体有哪些重大病症
①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调查1101名纺织女工,高血压发病率为 7.2%,其中接触强度达100 分贝噪声者,高血压发病率达15.2%。
②对女性生理机能的损害。女性受噪声的威胁,还可以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等,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专家们曾在哈尔滨、北京和长春等7 个地区经过为期3 年的系统调查,结果发现噪声不仅能使女工患噪声聋,且对女工的月经和生育均有不良影响。另外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甚至可致畸胎。国外曾对某个地区的孕妇普遍发生流产和早产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她们居住在一个飞机场的周围,祸首正是那飞起降落的飞机所产生的巨大噪声。
③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联系人:Ms.赵 手机:15967198318 邮箱:jy20_17@163.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运溪路187号1幢三楼1553室
杭 州 匠 音 环 保 科 技
专门从事声学实验室设计和噪声治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资讯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网友投稿,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2021 杭州匠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浙ICP备19005940号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